故事典故

  • 青山英烈高凤英

    1909年春天,高凤英出生在土默特旗保尔合少村东头(今属土默特左旗)的蒙古族农户云家,当时取名云吉祥,蒙古名德勒登。他12岁时,父亲病逝,15岁时,母亲也故去了。大姐、二姐已经出嫁,只剩高凤英与三姐及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。后来,家境日上的三叔收养了高凤英姐弟3人。20岁时,高凤英与归绥城东什兰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2 09:37 阅读原文
  • 1943年我在保合少

    1943年夏天,7岁的我征得父母的同意,跟着我婶婶去了一趟保合少村。保合少村位于归绥市(今呼和浩特市)东郊,大青山脚下。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,归绥市市区及保合少等村庄已被日寇侵占。那时我叔叔在保合少村租房经营着一个杂货铺。记得,村里东西一条街与南北一条街成丁字形,街道不长,约100多米,路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2 09:34 阅读原文
  • 骑兵老英雄阿尔斯冷的故事

    阿尔斯冷,满头的白发、红润的面容、魁梧的身材,今年已80岁高龄,有谁能想到这位蒙古族老人曾经是一位战斗英雄。参军是为了有饭吃1930年阿尔斯冷出生于兴安盟科右前旗,战火纷飞是他童年的记忆,那时正值日本鬼子侵略中国,贫困和战乱让阿尔斯冷没过过一天好日子。战乱中阿尔斯冷先后失去了弟弟、妹妹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2 09:23 阅读原文
  • 炎黄战蚩尤的故事

    传说古代最有名的一场战争,要首推炎、黄二帝和蚩尤的大战。那场战争真是杀的昏天黑地、日月无光!后代历史学家就称这场大战为「涿鹿之战」。也因为这场战争,确立了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。蚩尤本是炎帝的大臣,他为了独霸天下、联合苗氏,把炎帝从南方赶到了涿鹿,还自称南方大帝,是个很有野心的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2 09:14 阅读原文
  • 张克敏为抗日流尽最后一滴血

    张克敏(1906-1941年),内蒙古土默特旗(今属土默特左旗)十里坡村人,排行第三。张克敏的父母善良而勤劳,家中虽不十分富裕,生活也还过得去。学龄到了,张克敏被送到兵州亥小学读书。他聪明好学,成绩优秀,很得先生赏识。高小毕业后,又考入土默特中学。1925年,张克敏19岁,由父母作主,娶什报气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2 09:11 阅读原文
  • 彭德大:争取国民党官兵壮大抗日力量

    彭德大(1914~1940年),又名润俚,1914年生于江西省吉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自幼跟随父亲当船工和石匠,1928年参加家乡游击队,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0年10月,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先后在红12军、红9军团政治部任文书、秘书等职,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1937年,彭德大在延安抗日军政大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2 09:06 阅读原文
  • 老北京的七大邪地

    1、故宫大家都知道故宫对外开放的其实只是一部分,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对外开放的。具体原因谁也说不清楚。但传说,刚解放那会,故宫博物院晚上巡查保卫的人员经常看见有种奇怪的动物,说像老鼠但特别大,说像猪又跑的奇快。人说这是皇族养在东西宫内镇宫之兽。后来好些人想抓住一两只,但这快六十年了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41 阅读原文
  • 高禹民:在激战中牺牲的年轻政委

    高禹民(1916-1940年),原名高升山,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贫苦的家庭,8岁时为生活所迫,随父母闯关东。不久,其父母因病相继去世。他父亲生前的老朋友黄云正认他为义子。高禹民到黄家后,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。1934年冬,他考入依兰县中学。读书期间,他受到革命思想和抗日潮流的影响,投身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37 阅读原文
  • 千年望京古老地名的四个传说

    千年望京古老地名的四个传说望京作为地名,至少已有近千年历史了。出处主要有四个,其中既见于典籍,亦有广泛流传、真实可信的民间传说。清代于敏中所辑《日下旧闻考》及吴长元所辑《宸坦识略》中均记有“望京馆”。更有历史文献记载,早在辽代,“幽州东北二十里有望京馆”。幽州,即今北京城前身,位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33 阅读原文
  • 北京“五镇”的传说

    中国古代曾有五大镇山(东镇沂山、西镇吴山、南镇会稽山、北镇闾山、中镇霍山)之说。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北京也曾有“五镇”的传说。相传在元、明两朝时,北京有“五镇”之说,即按所谓“五行”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排列设有五个“镇物”,压住北京的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个方位,以保北京城的安宁。此话纯属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29 阅读原文
  • 老北京影壁的传说

    影壁也称影壁墙,是老北京四合院住宅的标志性建筑。影壁的设计、宽窄、高低和上面的纹饰颇有讲究,是最直观彰示四合院主人身份的标志之一。随着北京城改造,标准的四合院越来越少,人们也越来越很难寻觅昔日影壁的风采。而有关它的由来,知道的人恐怕也越来越少了。影壁多为「一」字型,一般高约五米,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23 阅读原文
  • 军马

    1970年元旦过后,我们团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为期一个月的“走一路红一线,驻一地红一片”学习、训练、演练等任务。部队拉练途中大部分都住在老乡家里,夜行军还宿营在野外,有时还在雪地露营。在快结束拉练任务前一天,连长和指导员参加了一次团党委扩大会议,会上传达了上级对我团的要求,我们连和另一个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19 阅读原文
  • 北京地名“大郊亭”的故事

    提起大郊亭这个地名,或许您不陌生,但要说小郊亭,您可能就不太知道了,其实他们是“孪生兄弟”,其得名已近千年。大郊亭和小郊亭都位于朝阳区的西南部,历史上确实有过两座相距不远的亭子。有文献记载,早在一千年前的辽代,大郊亭一带是一大片的浅水湖泊,水草茂密,野鸭野鸟成群,被称为“郊淀”。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15 阅读原文
  • 王灵官的故事

    道教镇山护庙神王灵官,神位虽不高,来历却非凡。相传,他原是“封神榜”上有名的雷部二十四天君之一的王变天君,天上人间,经历几番磨炼之后,到了宋代拜萨守坚真人为师,才成为道教护法神的。当初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神时,给雷部诸天君规定的职责是:行云布雨,万物托以长养;诛逆除奸,善恶由之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09 阅读原文
  • 北京“半步桥”地名由来

    说起半步桥的由来,如今健在的老北京也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,因谁也没看到过它。当地老人有种说法是,半步桥位于民国年间的京师第一监狱(里仁街)北侧,附近南北走向还有一条路叫自新路。自新者,改过自新之意也。据说监狱北门外曾有一条水沟,沟上铺几条石板而成为桥。因走这个桥的带脚镣的罪犯只能半步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04 阅读原文
  • 金猪变猪头山

    兴城市围屏满族乡东北角有座大山,名叫猪头山。起先这座山不叫猪头山,是一座没有名的秃山。在山根下住着一户人家,有母子两口人,这母子俩为人很善良。有一年,因天旱无雨,庄稼歉收,村里的人差不多都断了粮食,眼看着一个个被饿死。就在这节骨眼上,母亲把多年积攒为儿子荒娃讨媳妇的钱,施舍给村里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1 09:01 阅读原文
  • 周文王和太姒的传说

    “关关睢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这是《诗经》第一首《关睢》篇的开头四句。在宋代,中国出了一个大学者,名叫朱熹,由于他学问非常大,后世人都尊敬地称他为“朱子”。朱熹老先生在他著的《诗集传》里说:“河”指黄河,“河洲”指黄河中的沙洲,“淑女”是洽川美女太姒,“君子”是指周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0 09:36 阅读原文
  • 捏面人的来历

    捏面人这种手艺流传到如今总有二三百年了。传说它和刘墉还有点儿关系呢。刘墉在北京当官,但并不是老北京人,他的老家是山东省,自从他父亲做官后才在北京安了家,因此家里的管家、差人大多数是从山东老家带来的。单说在厨房里有个大师付,也姓刘。这一年从老家来了个亲戚,姓王,有四十多岁了,大家都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0 09:32 阅读原文
  • 入洞房和度蜜月的来历

    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,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“入洞房”,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,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。从来没见过谁把“入洞房”改为“入楼房”。传说,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。黄帝战败蚩尤,平息了战争,建立起部落联盟,制止了群婚,结束了野蛮里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0 09:29 阅读原文
  • 西安城内古道下马陵的传说

    下马陵的传说,在老西安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时间,但依稀保存着老西安口传叙述的特点。传说西汉时期,书生董永因家贫卖身葬父,为财主当长工,苦度时日。董郎的正直与憨厚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,遂私自下凡与他结成恩爱夫妻,并生下了一个聪明可爱的胖小子,起名董仲舒。后来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此事,盛怒..

    故事典故 2025-06-10 09:26 阅读原文

本栏推荐

微信分享

微信分享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

链接已复制